高清无码制服丝袜东京热麻豆精品_亚洲精品成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_亚洲精品无码AV专区最新HU_国产精品变态极限扩张_中文字幕AV在线播放

云上焦作

掃碼下載
【云上焦作】手機APP

微信

掃一掃關注
焦作廣播電視臺官微

官方微博

手機掃碼看微博

抖音

有趣、有愛、正能量...

手機版

隨時隨地看新聞

互聯網舉報平臺
  • 網站首頁 >
  • 今日要聞 >
  • 鄉(xiāng)村行·看振興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風②|蹚出“紅綠融合”共富路

鄉(xiāng)村行·看振興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風②|蹚出“紅綠融合”共富路

時間:2023-12-25

微信圖片_20231225151736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杰 李嵐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一場降雪讓位于太行山深處的輝縣市上八里鎮(zhèn)回龍村卸下綠裝、裹上銀裝。雪后初霽,山腰的云海氤氳涌動,連接著高山與天際,天、山、雪交相輝映,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

1.jpg

  站在村頭的山坡上,望著等待春風喚醒的200多畝連翹,回龍村黨總支書記張榮鎖笑得分外開心:“明年開春就能開花結果了,每畝收入預計超5000元,村民的致富路更寬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回龍村被人調侃為“極貧部落”?!斑\輸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燈,不少人家農閑季節(jié)一日只吃一頓飯,全都困在大山里?!睆垬s鎖憶起過往,忍不住紅了眼眶。

  1997年開始,張榮鎖決定不再“認命”,誓言在硬石上為全村鑿開“出路”。最終,歷時3年多,一條凝結著村民們汗水和心血的9公里長的“天路”鑿通了,結束了大家伙兒肩挑背馱攀爬“天梯”的歷史。

6.jpg

  “你們20多年前來采訪時路還在修,還沒有通車哩,現在全村已經確定了以紅色旅游為主、特色種植為輔的‘紅綠融合’發(fā)展道路。”張榮鎖指著村里的規(guī)劃圖介紹,整村規(guī)劃設計了“一軸五片區(qū)”,“一軸”指以村莊主路為發(fā)展中心軸,“五片區(qū)”指生態(tài)觀光體驗區(qū)、康養(yǎng)民宿區(qū)、養(yǎng)生度假區(qū)、民宿體驗區(qū)和綜合服務區(qū)。

  “走,我?guī)銈兛纯创謇镄陆ǖ拿袼蕖!睆垬s鎖帶記者來到了一家名為“大東香居”的民宿。干凈的小院里,別致的休閑區(qū)和吊椅,顯得悠閑又愜意。民宿主人張學臣一見到張榮鎖就拉著他的手“報喜”:“今年凈掙了10萬多元!”

5.jpg

  作為當年修路時的打洞隊隊長,看著逐年增長的收入,今年60多歲的張學臣仍然干勁十足。站在墻邊開得正艷的臘梅下,他笑呵呵地對記者說:“小院共有25個房間,旺季時一房難求?!?/p>

  張榮鎖插話道:“在路修成的當年,‘五一’假期就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現在村里改造升級的民宿有近20家,但旅游旺季還是滿足不了游客需求?!?/p>

  今年60歲的趙清峰是回龍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當年修路時的會計?!凹t色故事講好了,村里的旅游品牌越來越響亮,慕名而來的游客每年不下40萬人?!壁w清峰接過話茬兒。

  趙清峰算了一筆賬,每年專門來村里進行紅色文化學習的團隊就有10多萬人,為村集體帶來30萬元的收入,加上村里的山楂深加工項目和新鄉(xiāng)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的租金,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500多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也突破了2萬元。

  村集體“腰包”鼓起來,村民“紅利”多起來?!懊吭露及l(fā)米、面、肉等生活用品,過節(jié)為60歲以上的老人發(fā)放慰問金,8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領到長壽紅包?!闭勂鸹佚埓宓摹案@鍐巍?,村民張榮順說,“還有免費供水和醫(yī)療保險,村集體福利涵蓋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p>

2.jpg

  曾經的“鄉(xiāng)愁”變成了“鄉(xiāng)戀”,不少“出山”的年輕人選擇再度“歸山”。36歲的王顏芳,回村后成了回龍精神展覽館的講解員。剛上崗時,她雖然已做了很多“心理建設”,但講起前人為修路在絕壁上獻出年輕生命的悲壯史時,還是忍不住落淚。

  “張榮鎖書記曾說過,‘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而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當時沒出過力,卻是這條路最大的受益者。”王顏芳一直在思考,作為年輕人,自己可以為村里做些什么。

  “走出大山,是為了反哺大山?!蓖躅伔计诖嚼锿抟黄鹋Γ茉趯W有所成后建設家鄉(xiāng),讓村里更添歡聲笑語和煙火氣。在她看來,回龍村的故事,仍在繼續(xù)。

3.jpg

  在剛剛結束的2023鄉(xiāng)村振興與美麗鄉(xiāng)村高峰論壇上,回龍村獲評2023年度“全國十大美麗鄉(xiāng)村”?!懊利愢l(xiāng)村是我家,山村不比城市差。在黨的好政策的助推下,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說到未來,張榮鎖語氣中帶著興奮,“到時候再請記者來咱村好好轉轉,又是一個‘新回龍’。”

  河南日報1998年6月17日關于回龍村的報道《回龍村里致富忙》

  “三山”今昔說

  有一種力量生生不息

  □史曉琪

  “家里收入主要靠石材加工,平均每年能掙萬元左右?!?998年到回龍村采訪,初嘗致富甜頭的農婦張正蘭,笑瞇瞇的幸福模樣令人難忘。

  而當時的村黨總支書記張榮鎖,就已經開始謀劃鄉(xiāng)親們越來越寬的致富路:“石材總有開采完的時候,林果業(yè)、旅游業(yè)應成為山里人永遠的財富?!?/p>

  2023年,本報記者再次走進回龍村,張榮鎖當年所繪的藍圖已成現實:以紅色旅游為主、特色種植為輔,鄉(xiāng)親們“紅綠融合”的致富路越走越寬了。

  一切的改變,源自一條出山路的修通。

  村里老人都還記得,從1997年冬開始,張榮鎖帶著黨員和民兵,在大山“肚皮上”鑿出8公里長的“天路”和1公里長的S形隧道,鑿開了村里人的“出路”。他用粗繩把自己吊下百丈懸崖、九死一生測量鑿洞位置和隧道坡度的身影,成了群眾心里抹不去的記憶。

  有一種力量生生不息,那是一心為民的共產黨人終生不變的熾熱情懷。這種力量,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也可以讓美好更加美好、讓幸福更加幸福。

 ?。ㄗ髡邽?998年本報“三山行”太行山采風報道組成員)


責任編輯: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