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世界糧食日
提到糧食加工
你可能會想到現(xiàn)代化的碾米機、破壁機
但是在7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
人們早就用上了史前糧食加工“神器”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
裴李崗文化石磨盤及磨棒

裴李崗文化
存在于距今約9000年至7000年前
是中原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因最早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村發(fā)掘并認定而得名

裴李崗遺址中
出土的器物非常豐富
其中最有特色便是石磨盤及磨棒
它們是裴李崗文化時期的
一種谷物加工工具

石磨盤及磨棒
是由砂巖質石塊經(jīng)過琢制而成的
磨盤底面邊緣
有四個對稱的小足,與盤面為一整體
二者是由整塊石料鑿成
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相當困難
但這件石磨盤不僅足部保存完好
而且分布對稱,做工精良
表明當時的工匠已經(jīng)掌握了較高的石雕技藝

幾千年前
人們把收獲的谷物放在磨盤上
再用圓鈍的石磨棒研磨
使谷物的殼和谷粒相互分離
便獲得了精米
據(jù)研究,石磨盤和石磨棒
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谷物加工工具
這套史前谷物加工“神器”
究竟怎么使用?
手把手教你三種方式“去谷殼”

第一種是“打”
將未脫殼的谷物放在磨盤平面上
人們手握磨棒在谷粒上捶打
從而將谷殼破壞
這種方式所用的磨棒
不一定是圓柱形
也可用礫石和有棱石柱
第二種是“碾”
用較長的石磨棒
在石磨盤上來回滾碾
裴李崗遺址出土的
這套石磨盤及磨棒的使用方式
便屬于這種
因為和后來碾的操作方式相似
所以有些專家也將這類石磨盤稱作石碾盤
第三種是“磨”
人們手握礫石
在石磨盤上作不規(guī)則的圓周運動
因此這種磨盤面積較大
可能是圓形、方形
甚至各種不規(guī)則的形狀

裴李崗文化遺址中
出土了豐富的農業(yè)生產(chǎn)工具
比如用來砍伐、刨土的石斧、石錛
用來除草、松土的石鏟、石鋤
用來收割農作物的石鐮
和用來加工糧食的石磨盤及磨棒

據(jù)研究
裴李崗文化時期已進入鋤耕階段
當時的農作物主要是粟類
然而無論是粟米還是稻谷
都有一層粗糙的表皮
所以人們就要想辦法
除去谷物的表皮

經(jīng)過不斷實踐和探索
最初的谷物加工工具
——石磨盤及磨棒便應運而生了
但是這種最原始的谷物加工工具
效率不高,效果也不好
所以人們還是整粒食用
而非磨成面粉
即《尚書》中所說的“粒食”
盡管如此
石磨盤及磨棒
依舊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農具
也是人類使用最早、延續(xù)時間較長
流傳范圍較廣的谷物加工農具
數(shù)千年后
我們在這組史前糧食加工“神器”上
依然能感受到古人智慧勞動的印記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請勿轉載使用。